常聽到一些孩子埋怨,父母對自己太苛刻。別人家的孩子罵自己,他們不上前勸阻,自己家的孩子犯了錯,他們反而言聲厲色;別人家的孩子調(diào)皮搗蛋,他們說淘氣的孩子腦子好,自己家的孩子一貪玩,他們就對你嘮嘮叨叨。 于是,很多人給自己的父母貼上了標簽:他不愛我、脾氣暴躁、不講道理、蠻橫無情……
但,有人忘記了,中國有句老話叫“恨鐵不成鋼”。
只有父母才會擔心,自己的失責會造成孩子的遺憾;只有父母才會擔心,孩子的錯誤會讓他們陷入無法挽回的境地。因為在他們眼里,你的人生不能走太多彎路。
剛參加工作的小欣,在商場看到兩件大衣正在打折,雖然價格不菲,但一想到爸媽的舊大衣,她還是狠下心買了。原本小欣滿心歡心,誰知道一回家后反而遭到了父母的厲聲指責,說她大大咧咧,不會過日子。
“房子還沒買就浪費錢,舊大衣怎么就不能穿!這么大的人,還不如過去懂事!”
小欣和父母犟了幾句嘴后,回到臥室反鎖了門,發(fā)了條朋友圈——我也是想疼你們,有錯么?現(xiàn)在事情已經(jīng)過去幾年,她談起這事還是憤憤不平——“摳了一輩子,都不知道享享福?!?/p>
年輕人的確很難理解長輩的消費觀,為了兩毛錢的差價,都要在菜市場和別人糾纏半天,至于么。
但他們就是通過這樣的“摳摳巴巴”,省下了孩子的學費,家庭的生活費,父母的養(yǎng)老費,用兩雙手硬生生撐起了三代人的幸福。
他們年輕的時候可能想著供完孩子讀書就歇歇,結果等到孩子真正工作了,卻又想著幫他們攢錢結婚、買房、買車,去照顧孩子的孩子,去供孩子的孩子讀書、工作……
這就是我們的長輩,最普通的父母,為了兒女獻出全部,任勞任怨,只知道不斷辛苦操勞。
孩子小時,家長總是期盼孩子快點長大。等孩子真的成人,父母才會在失落中發(fā)現(xiàn)時間是自己最無情的敵人。因為它拉開了兒女與自己的距離。可惜兒女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也不得不經(jīng)歷時間的洗禮。
記住一句話:時間只會讓人更聰明,從來不會慢慢變傻。
其實,所謂的標簽與偏見,大多來源于不理解。
泰戈爾曾在書中寫道,“愛是理解的別名。”我深以為然,父母子女之間的所有矛盾,說到底都是因為對愛的理解出現(xiàn)了分歧。
不論你對父母的理解是“苛刻”,還是“摳門”,是“不中用”,還是“沒本事”,每一次你給他們貼標簽的過程,都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。
因為那些“缺點”,本來只是尚未完全理解的愛,而愛,從來只有深淺,沒有對錯。